国家发钱了,但还不够!/ 活动公告

国家发钱了,但还不够!

by 太平洋在线登录官网网址 on 2025-08-01 16:30

太平洋企业在线邮局官网■■■■■这两天,有个大新闻,就是国家针对3岁以下有娃的,发放了额外的补贴。

■■■■■每年3600元,一直发到孩子满3岁。

■■■■■这个政策刚出来,我就把它转发给了身边的朋友。

■■■■■大家普遍有两个层面的感受。

■■■■■第一个层面是,原来没钱领,现在有钱了,多一笔补充,还不错;

第二个层面则是,相比孩子整个周期的养育成本来说,这个钱显然还不够的。

作为一个已婚无娃的人来说,最近面临着父母的催生压力。所以每次聊到生娃这事,好像心头都有一种焦虑。

也借着这个机会,来分析下,对于生娃这事,靠补贴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。以及目前的补贴,能解决很多人心中,「生了怕养不起」的根本焦虑嘛?

先来说一下,为啥对生娃这事,国家会发钱。

其实从去年开始,很多地方都明确发出了对结婚、生育的补贴。

到今年直接全国性的。

根本目的就是,我们的生育数据,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刺激的阶段了。

我去统计局官网,找了下近十年来生娃数据。

之前放开二胎数据开始,还能维持1700多万的新生儿数量。但随着时间推进,二胎政策刺激的效果明显下滑。

从2016年以后,仅6年时间,新生儿数量跌落至900万的数量,几乎“腰斩”。

900多万的新生人口数是什么概念呢?

往前数,即便是60年代,自然灾害时期,新生儿还能突破千万。

其余生育高峰年份,新生儿都突破2000万以上;正常年份是1600万左右。

2023年902万的新生人口数已经是有记录以来最低的水平。

为什么新生儿数量下滑这么严重,这个的源头要追溯到结婚数量。

我们再来看另一组同样让人沉默的数据——结婚率。

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的结婚登记数量,从2013年1347万对的峰值,一路“节节败退”,到了2024年,只剩下了610.6万对。

十年左右的时间,少了一半多。

记得之前和95后、00后聊天,有很多人把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挂在嘴边。以往,没看数据前,认为这些只是玩笑。

但通过血琳琳的数据表明,这个早就不不是调侃,而是年轻人自发的真实选择。

当然不结婚的原因,可能多种多样。

有些是追求自由,有些则是迫于现实。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在大城市就业,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下,其实很难说腾出精力恋爱结婚。

随着年轻人不结婚、不生娃后,就会导致很多难以弥补的后果。

第一、人口红利消失,未来人工成本会提高;

第二、养老金体系的收支失衡。我们遵守的是现收现付制,就是老年人领的养老金,要靠年轻人交。后续年轻人减少,就会导致养老金收支失衡。

第三、影响经济活力。

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军,一旦数量变少,就将导致经济发展缓慢。

所以,基于以上原因,国家考虑大力发钱,来刺激新生儿人口数量。

但问题是,这笔补充够用嘛。

之前在日本征收单身税的时候,我就曾和大家提到过各国的生育成本。

其中我们国家的生娃成本,占到GDP的6.3倍,只比韩国低。 ? ? ? ? ?

最新人均GDP数据,是10万元左右。

作为推算,那养娃成本就是63万附近。

当然这个数据都是较为粗略的,根据育娲人口的研究,测算出18岁之前的平均养育成本,在53.8万;

读大学期间,则需要14万,总共需要68万左右。

具体到不同区域,因成本不同,需要花费的金额会存在较大的差别。

发达区域,诸如北京、上海这些,18岁之前的养育成本达到90万以上。

当然对于一些经济没那么发达的,诸如青藏、青海这些,可能成本就低一些,只需30多万,但结合当地的工资水平来说,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。

为啥养娃成本这么高呢?

这个我们可以模拟孩子各个阶段的花销,来实际计算下。因不同城市,花费差别很大,我就以中等城市为例。

先来说0-3岁幼儿期阶段。

最开头的花销,肯定是生娃成本。但这个成本,各地有所不同。

怀孕期间,外加分娩坐月子,这个费用,保守估计,至少要3-4万。

但这个钱肯定是丰俭由人。

这里我们还是以最基础的,保守估计。?

另外生娃孩子以后,孩子的吃喝用度都是不小的开支。

比如前期的奶粉、纸尿裤,衣服鞋袜、洗护用品;以及孩子生病的备用金等等。

还有小孩子生病,这个我的经验还是很丰富的,毕竟有着很多理赔案例的积累。孩子一旦生病,即便有医保,花销还是很大的,按每年5千预估感觉都少了。

综合下来,杂七杂八,保守估计,至少每年是要2-4万这个范围。

这样算下来,0-2岁期间,生活开销加上生娃的费用,至少10万得有了。

日常开销,其实还好,孩子成长过程中,最耗钱的其实是教育。

分为幼儿园阶段;小学、初中阶段;还有高中。

先来说3-5岁幼儿园阶段,这个要分公立和私立。

具体选哪个类型,还是和鸡娃程度有关。有些家长,可能希望去上一些高端的私立幼儿园,会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环境。

但有些就觉得公立幼儿园就能满足孩子成长的看护等。

所以对这部分的教育花销,我们按照每年1.2万-3万来测算。除教育外,孩子这期间的日常花销,按照2.5万-3万来估计。

这样幼儿园期间,孩子的花销大概是4万-6万每年,三年大概需要12万-18万。

然后小学、初中,这九年算作一个阶段。即对应6-14岁这个年龄段。

这个阶段的花销如果去公立学校,其实教育的成本应该不算高。主要是课外期间的补课费用。

最基础的,每年3千应该足够满足基础的义务教育阶段;除此外孩子的日常开销,按照2-3万去预估。

这样每年大概2.5万左右。九年下来,就是22.5万,当然,这是保守估计。

接着来算高中阶段,即15-17岁。

对于高中,过了义务教育阶段,成本会提高。

教育费用按照5千来预计,算下来,会比初中阶段多2-4千。

这样每年开销大概就是2.7万,三年下来,至少8万。

以上就是我预估的,孩子从0-17岁花销,因为存在区间,所以我按最低的值来测算。

0-2岁,10万;3-5岁,12万;6-14岁,22.5万;15-17岁,8万。

加起来,我们保守估计,在一个中等城市,把娃养大到高中,至少需要53万元。

比如教育费用,这个是没有上限的。有些家庭,对于教育的支出可能都要占到较大的比重。

所以,上述机构给出的养育成本,并没有夸大,实际养娃就是一个非常花钱的事情。

这样测算下了,目前发放的三年总共1万养娃补助,确实只能算是效果有限了。

那对于有娃的家庭,确实需要为孩子存一笔钱。

我问过很多有娃的家庭,多数其实都没有对生孩子这件事后悔。?

就是有孩子,虽然前期很折磨、痛苦,但是看着他/她长大成人,真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。

当然,我讲这些并不是劝生或者是输出价值观。我想表达的就是,要孩子与否都是自己的选择。

有孩子,花销大,但也多了体验、陪伴和责任;

没有孩子,节省花销,也会更自由,提高生活品质。

没有绝对的对与错。

只是,对于有娃的家庭,就要提前规划好,孩子每个阶段的花费;

如果没有娃,那就要更侧重于去提前规划好养老规划。

因为咱们今天是聊孩子的话题,所以咱们主要讲讲,怎么给孩子存钱。

对于是否要为孩子存钱,我曾经做了个调查,九成以上的父母,都是选择要存。

其一是为了教育;其二是为了婚嫁;其三,是为了后续的不时之需。

对于教育这件事情,我很有发言权。

因为我就是从小地方走出来的,很感激当年父母在我身上,投资的教育成本。因此,我得以读到大学,走出家乡,获得一份还不错的工作,以至于过上还算体面的生活。

与我对比,和我在同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同龄人,要么只能去做最基础的体力;要么只能是做些小生意。

未来学历是会贬值,但读书终究能保证一个下限。

至于后续两个需求婚嫁与为未来存钱,这些也都是孩子成长阶段所必须准备的积蓄。

对于给娃存一笔钱,这个工具,要满足以下特点。

首先,一定要安全,绝对不会亏。

一旦本金亏损,影响的是孩子的未来,存钱的意义也就没有了。

其次,要长期可持续。

为以防很多家长存不住钱,就要借助一些工具,强迫自己把钱存下来,而且不能动用。

最后,收益不能太低。

不要求像股票基金这么夸张,但是好歹不能比银行存款低吧。

这三个要求,单独拎出来都不难,但是结合在一起你会发现,目前只有储蓄险才能满足。

并且,在存款动辄1.5%以下的时候,我们在预定利率下调阶段,锁定2.5%预定利率的储蓄险,绝对是非常好的时机。

给孩子做教育金,现在可以考虑两种方式。

第一种选择的是固定类增额,它的优势是,收益明确,长期锁定2.3%以上的复利;

另一种方式是考虑分红型增额,保底部分的收益一定能拿到,分红部分存在浮动,长期预期复利可到3.2%左右,但存在波动,不够稳定。

我以一次交100万,放入顶尖的增额太平洋和一生中意尊享版分红险为例,咱们看看效果。

如果是预算给孩子存到18岁,当做是孩子上大学时的留学费用。

那么固定类增额,现价可以增长至146.6万;

如果是分红险,保底部分,可能拿到129.7万,少了17万左右。

但我们看分红部分,若按照100%一直持续下去,那么预期收益可以拿到165.7万,直接比固定类增额多20万。

至于分红部分能否拿到,要看企业邮局5858公司的分红达成率。

我所挑选的这款分红险背后的保司中意人寿,在分红这块做的属于是拔尖的存在,除了限高令限制分红的年份外,其余年份均可达到100%。

总得来说,给孩子存一笔钱,若想要确定、明确的收益,那么可以考虑固定类增额,诸如太保太平洋2024;以及最近新出的太保锦鲤3号、复保星盈家朱雀版。

若能接受收益存在浮动,想要更高的收益预期,就可以考虑一生中意尊享版这类分红险。

当然,我文中以100万未来,只是为了测算方便,不是真的需要拿出100万。

对于纠结是否要娃的我来说,看待这个补贴,观感既是有挺好,但不会为这个生娃。

我虽然没做过父母,但都做过子女,对于一个孩子成长需要的物质、精神,陪伴等,终究是建立好提前预期的。

因为有明确的付出预期,就导致如果没有做好准备,给孩子提供较为理想的条件的话,是不打算生娃的。

可能过于理性,但我觉得也会更负责一些。

这就是我对生娃这件事,最真实的想法。

如果还有其他疑问,或者想了解具体的企业邮局5858问题,预约>>>企业邮局5858咨询顾问,为你1v1咨询~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