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关税、经济史和美股回撤的思考/ 官方开户

对关税、经济史和美股回撤的思考

by 太平洋在线登录官网网址 on 2025-04-26 16:28

太平洋在线最新版本■■■■■很推荐大家一看,Morgan 很擅长在这些大话题上给出自己的独特观察角度。

■■■■■我至今都感慨,《金钱心理学》的「附录」章节对美国大众消费心理变迁的讨论,堪称我看过的最通俗易懂的报告。更震撼的是,其中居然没有使用一张图表。

■■■■■Morgan 的写作也是这个风格,大学六级的英语水平就能看得八九不离十,朴实无华的语言,就能把道理说到你心坎里去。非常牛逼!是我的榜样。

■■■■■另一件让我觉得有趣的事儿是,纵使是Morgan,讨论这种争议性话题时,也需要频繁加定语,疯狂叠甲。估计也是怕被骂吧~

■■■■■以下是文章正文,略作编辑。

我用于书籍出版和演讲等事务的公司名为「长期言论有限责任公司」。

之所以取这个名字,是因为我一直希望,我在书或文章中写下的内容,在 10 年、20 年甚至 50 年后依然具有参考价值。

我只想探讨那些永恒的主题,因为作为一名读者,我自己尽量避免看那些注定过时的新闻。

如果这篇新闻一年后就将失去意义,那么它今天也不值得我关注。这一直是我的理念,我也希望自己的写作能贯彻这一点——创作那些在未来几十年仍有可能被人阅读、从中获益的内容。

这一直是我们的目标——着眼于长期。我之所以提起这一点,是因为今天的节目将罕见地偏离这一主题,我们要讨论一个当前的热点,即关税问题及市场的反应。

在详细阐述看法之前,请允许我亮明立场:

我认为加征关税是个糟糕的主意,不仅仅是糟糕,它简直是灾难性的。

我理解我们每个人,包括我自己,都可能生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。尤其是对于这类难以将经济、金钱与政治剥离的话题。如果你不认同这个宏观观点,认为加征关税是明智之举,我想声明我尊重你的立场。我很乐意倾听你的见解。每个人都透过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,如果仅仅因为视角不同就假定我的看法比你的更清晰,那未免太过天真。

(??整段叠甲...)

我是个信奉自由市场的人。

当然,我理解法律、监管乃至关税在某些情况下的必要性,比如疫情期间我们依赖他国提供急需的口罩,或是军事物资——你总不希望战时军需品生产受制于人。

因此,关税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经济体中确实能发挥作用。

但过去一周发生的事,在我看来完全背离了我们所知晓和学到的所有经济学原理。

举个对我很有启发的类比:

营养科学领域关于最佳饮食方案的探讨——你我该吃什么才能活得最健康?

对此,营养学家和健康专家争论不休——生酮还是纯素?抑或其他选择。关于营养的观点纷繁复杂,但所有人都认同过量摄入精制糖有害健康,这一点毫无争议。即便在其他议题上分歧再大,若你大量食用加工精制糖,无疑对健康不利。

我认为经济学领域同样如此:经济学家、政治人物与投资者之间关于如何调控经济、何种税率才算合理等问题存在巨大分歧。

应该更多,还是应该更少?监管的适当水平是什么?聪明人之间激烈的分歧。

但关税就像是精制糖。你很难找到很多经济学家支持。

当然,也总会出现那么一两个特立独行者、哗众取宠或者投机者会赞同,制造出很多噪音。

但在经济学中最具共识的观点之一是关税有害且贸易战具有破坏性。其根本原因在于,关税主要产生两种影响:抬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,同时削弱本国制造商的竞争力。

关税是一种税,一种政府面向本国国民征收的税。

我认为,理解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价值,是解释这一点的有效方式。

我是一名作家。或许我在写作方面有些许才能,但在管道或电路维修上,我是个白痴。

因此,当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时,我会雇佣水管工或电工,因为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比我更擅长这些工作。我雇佣水管工时,他并没有占我的便宜。尽管我对他存在贸易逆差——因为他可能不买我的书,而我却购买了他的服务。

我吃亏了吗?当然不!

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被占便宜。他拥有我所不具备的技能,我可以用钱换取他的技能。双方都因此受益。他过得更好,我也过得更好。

大多数人能在个人层面上理解这一点。这个道理在经济层面同样适用。

美国确实拥有一些我擅长且天赋异禀的领域。而其他国家在其它某些方面远超我们。这并不可耻,就像我不会因为不擅长管道工的工作而感到羞愧一样。

这是劳动分工的专业化。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,美国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,甚至堪称世界顶尖——创业精神、服务业以及高端制造业,比如飞机和火箭的制造。

我们在这方面确实全球领先,但正如管道工在其他方面远胜于我,某些国家在大规模生产特定商品,尤其是大众消费品和低端产品如服装和鞋类上,确实比美国强得多。

上周我与一位 CEO 交谈,他的一番话让我对此有了新的思考。他说:你看,如果你向中国工人下达指令,告诉他们如何制造某个零件,第一步、第二步、第三步怎么做,他们在执行这类具体制造任务上堪称世界顶尖。

他们能以更低的成本、更快的速度、更高的效率和品质完成制作。但如果你让这些中国工人去设计一个新零件,他们就不那么擅长了。美国人在这方面要强得多——创新设计而非组装零件,这就是为什么你的 iPhone 背面写着"加州设计,中国制造"。

在此先声明我的标准附带说明——你或许不认同这个观点,可能有不同的见解。这些话题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,但相关言论往往非黑即白,使得讨论变得尤为困难。所以如果你持有异议,容我再次强调:我尊重你的立场,愿意倾听你的声音,此刻只是坦诚地亮出我的想法。

(??再次叠甲...)

稍后我会解释为何某些群体极力推崇关税政策,以及他们主张必要性的缘由。但首先必须指出的是,过去五十年间,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确实大量流失这一事实。

当然,这绝对是事实。而且每当这个问题被提及时,人们往往会立刻归因于我们把那些工作岗位转移到了海外。那些曾经设在印第安纳州、田纳西州和密西西比州的工厂,被我们迁到了墨西哥、加拿大和中国。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,毫无疑问。

但我认为,一个更重要的真相被忽视了——许多工作岗位并非流向了其他国家,而是被自动化取代了。

我最喜欢举这个例子,十年前我写过相关文章,不得不从旧稿中翻出来——关于印第安纳州加里市的一家美国钢铁厂。

1950 年,这家工厂用 3 万名工人生产了 600 万吨钢材。

?2010 年,它用 5000 名工人就生产了 750 万吨钢材。

在这段时期,他们的钢铁产量增加了,却减少了 2.5 万名工人,从 3 万降至 5000。

这个故事,我认为可以套用在过去 50 年美国乃至全球几乎所有制造业领域。

前几天读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:

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的中国,如今的制造业工人数量比十年前还要少。他们生产的商品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。工厂建设速度空前加快,而这些工厂里的工人却越来越少——因为在制造业中应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的凶猛势头,中国很可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国家。

因此,你可以不断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,但组装线上需要的人力却越来越少,这一点在讨论中常常被忽视。

如果我们把制造业产能带回美国——这本身是另一个更漫长的过程——即便假设它真的实现了,也绝不会重现 20 世纪 50 年代的制造业就业岗位和就业水平。

如今的世界与当年已截然不同。要直观理解这一点,不妨在 YouTube上搜索特斯拉工厂的视频看看。特斯拉和中国很像,都高度依赖自动化装配和机器人技术,而且产能最大的特斯拉工厂就在中国。

将现代特斯拉工厂与 1950 年代的福特组装线对比,差异之大犹如昼夜之别。现代流水线是机器人和机械的舞台,而 1950 年代的组装线则依赖工人的臂膀、脊背和双腿——这些如今已被自动化取代。

另一个例子来自 1990 年的汽车行业,距今并不遥远,当时美国普通汽车工人在装配线上工作,他们每年平均负责生产的汽车数量约为七辆。也就是说,用美国当年生产的汽车总数除以汽车工人数量,结果大约是七辆。

到 2023 年,平均每位工人每年负责生产的汽车数量已增至 33 辆。这仅仅是相隔一代人的时间,甚至更短。美国汽车工人的人均年产量从七辆跃升至三十三辆。

所以我们仍在生产大量汽车,美国本土依然制造众多车辆。只是不再需要过去那样庞大的劳动力规模。

就在几年前,经济记者尼尔·欧文曾写道:

「在最新的工厂里,人们可以俯瞰飞机库般宽敞的车间,却只见到寥寥几位技术员盯着电脑屏幕监控机器运作。那些搬运、推拉、铆接的工人已无处可寻。」

我认为这正是当今制造业的运作方式——高产出的同时,人力投入却大幅减少,至少远低于往昔水平。

因此,即便美国正经历制造业繁荣(过去十年就很繁荣),这点常被忽视,我们也不能期待制造业能创造几十年前那种规模的就业机会了。

好的,这自然引出了另一个话题——关于我们记忆中制造业黄金时代的世界面貌。

想想那些在 20 世纪 50、60 年代乃至 70 年代汽车厂和钢铁厂工作的人们,那个时代大体上是许多人渴望回归的。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。

我丝毫不会轻视他们对那个世界的向往,因为那确实是个伟大的时代。当美国工业地区拥有数千万制造业岗位,那景象堪称辉煌。

当时,上过大学的人,甚至没上过大学的,都能找到工作并赚取丰厚薪水,这当然很棒。那是美好的光景,但请容我指出部分原因:

1945 年二战结束时,欧洲和日本几乎被夷为平地。

而美国呢?其制造业产能完好无损,还有大批退伍军人返乡。

1945 年,1600 万美国大兵返乡,他们积压已久的消费需求爆发,渴望购置房屋、洗衣机、汽车和各种新潮gadgets。

由于欧洲和日本尚处废墟之中,美国几乎独占了全球制造业——当时它就像握有全球制造业的垄断权,因为欧日仍挣扎于战后重建的泥沼中。

彼时的中国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,基本不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之内,同样在努力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。

如今的重要制造基地如印度、孟加拉国和泰国,在当时也尚未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。

在 1945 年至 1960 年代末的约二十年间,受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影响,美国独享制造业霸权,是全球工厂。

这段时期还因多种因素(不多赘述)导致白领阶层的收入水平并不突出。

如果你在 1970 年代的华尔街工作,那里可不是什么能赚大钱的地方。那只是一份行政会计工作,并不受重视,因为收入并不高。银行家们赚的钱远不及之前或之后几十年那么多。

这一时期很重要,因为相比之下,蓝领制造业工人在经济中、在他们所在城镇的其他人中,过得相当不错。

因此,即便那时的工资水平按通胀调整后比如今低,当制造业工人将自己与银行家、会计师、律师或医生相比时,他会觉得,我过得相当不错,相当好。

然而从 1970 年代开始,两件事发生了,并在八九十年代加速发展:

一是日本和欧洲在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后,自身也成为了制造业强国。

最早的一个迹象是本田、日产和丰田开始在美国销售汽车时,美国人意识到:「嘿,其实这些车挺不错的,并不差。」

起初人们很容易轻视它们,因为它们体积小,发动机也比雪佛兰科迈罗或雷鸟小得多。但当时正值七八十年代油价飙升的时期,突然间本田思域或丰田卡罗拉那些小排量发动机就成了人们想要的。

于是几乎一夜之间,美国汽车制造业从通用、福特和克莱斯勒的绝对主导地位,变成了本田、丰田和日产抢占大量市场份额的局面。

几个月前我读过一本非常棒的书,名为《清算》,讲述了从 1950 年代到 1990 年代间福特汽车的衰落与日产汽车的崛起。

简而言之(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),像福特、通用和克莱斯勒这样的公司在这段时期——五十、六十、七十年代——拥有如此巨大的主导地位,以至于当八九十年代面临外国进口车的竞争时,它们逐渐迷失了方向。它们对汽车制造业的垄断如此牢固,反而导致竞争力大幅下降。

正如之前所说,这正是关税的一种作用体现:

当你无需与国外供应商竞争时,就会发生这种情况。

你会变得竞争力大减,某种程度上变得安逸懒散、不思进取。

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大致就是:

福特变得安于现状、止步不前,而日产等日本汽车制造商却突飞猛进。

因此,制造业的主导地位,不仅在汽车行业,还包括重型机械等诸多领域,从七十年代、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开始逐渐削弱,而到了二十一世纪,随着中国真正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,这一趋势更是急剧加速。

与此同时,白领阶层以及金融、会计和办公室职员开始赚取巨额财富。

于是,就在制造业工人因自动化和外国竞争而失业的同时,白领们却迎来了狂欢,财源滚滚而来。这种对比让尚存的制造业岗位显得更加糟糕,因为试想,在某个时期,你作为汽车工人每小时赚 25 美元或许感觉不错,但如果突然之间,你那位在毕马威当项目经理的邻居年收入达到 30 万美元,你那每小时 25 美元的工资就显得不那么美好了——毕竟邻居住着更大的房子,开着更多的车,还把孩子送进了私立学校。

因此相比之下,即使你的工资经过通胀调整后可能有所增长,你仍会感觉境况变差。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看,这就是一个极其简化的历史概述。

当然,我忽略了无数变量,但我认为这个简化版本大致勾勒了过去 80 年发生的情况。

完全可以理解,数百万工人会说:

「50 年前的经济对我有利,而今天却不行。我的父亲、祖父在通用汽车工厂有份好工作,而我如今却无法拥有。」

这种想法在数百万工人中如此普遍,我认为那些在关税辩论中与我立场相同、认为关税是坏主意的人,若无法理解这类人群的观点,既是天真也是冒犯。

因为如果我或许多反对关税的人处于他们的境地,我们也会主张同样的东西。

我认为美国长久以来的一个优势,那就是对可能并不真实的事物抱有坚定信念。——这一直是美国的强项,几百年来都是如此,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疯狂,但我认为是事实。可以追溯到早期移民和殖民者的时代,他们在欧洲时就被告知美洲是一片富饶之地,黄金泛滥的河流,诸如此类的景象。

而实际上,当他们到达美国东海岸时,那里更像是一片疟疾肆虐的沼泽。但我们始终坚信这就是应许之地。正是这份信念将人们吸引而来。即便当他们来到美国并定居下来,这份信念依然存在。

美国一直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乐观精神,尤其在个人层面,我认为这正是我们如此擅长创业的原因所在。

作为创业者,即使你起初只是个无名小卒,也能成为下一个埃隆·马斯克、比尔·盖茨、亨利·福特或托马斯·爱迪生。

你能成功,你能做到。

很少有其他文化能拥有这种近乎盲目乐观的信念,因为在很大程度上,它确实如此。

但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一个非凡的创业型社会,这些年来为我们和世界带来了许多改变世界的创新企业与发明。

当我将这一信念与观察到数千万美国人感到世界不再为他们运转、经济体系已抛弃他们的现实相结合时,这令我深感忧虑。

更令我忧心的是,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不再拥有那种乐观的无知——此处是褒义,我是说那种「天高任鸟飞」的心态。

我们曾经历过类似现在的时期,比如 1930 年代和 1970 年代。最终都走出了困境。我们曾从那些低迷时期复苏,我乐观认为这次也能渡过难关,但必须清醒认识到:我们确实再次身处这样的历史周期中。

至于后续发展,我的猜测并不比你的更准确——事实上我们的猜测都毫无意义,因为我认为没人能预知未来。有趣的是,你们多数人会在 4 月 8 日节目发布当天收听本期播客,而部分听众会在几周后听到这些内容,届时我所说的恐怕半数都已过时,毕竟形势变化实在太快。

这又回到了为什么我只想做长期投资,以及为何此举与我惯常做法背道而驰。但请允许我谈几点关于投资的看法,因为最初对关税的反应完全体现在股市上——就在我讲话此刻,股市已从几周前的高点下跌了约 20%。

目前,关税的影响尚未以超市物价上涨或大规模裁员等形式波及整体经济,但股市已首当其冲。即便这只是对经济影响的冰山一角,请容我稍作探讨。过去一周我自然时刻关注着推特,试图理解事态发展并倾听各方观点。

我以震惊与困惑交织的心情观察着这一切,试图拼凑事件全貌,但这丝毫未改变我的投资方式,也极不认为未来会有改变。

你可以是一个关注时事的人,甚至沉迷社交媒体,但与此同时,你也能同时做一个冷静的投资者。

我在上周初买入了股票,并非因为新闻上的任何事件,而是因为每月月初你都得这么做。我每个月都这样做,已经坚持了大约 20 年。下个月我会继续,再下个月也一样,这不会改变。我认为它永远不会变。所以你可以同时进行定期定额投资,保持长期乐观,不为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恐慌。

你可以享受生活,花时间在户外,陪伴孩子,享用美食,聆听好音乐,度过美好时光,同时,如果你和我信念相同,就会意识到我们眼下经历的这一切有多么具有干扰性且不必要。

并不是非得乐观或悲观不可,我对长期前景非常乐观,即便我认为,短期看关税是件很糟糕的事,二者并不矛盾。

我们过去经历过远比现在更为不确定的时期——新冠疫情、雷曼兄弟、9·11 事件、珍珠港事件这类重大冲击,我们已经知道结局如何,知道危机终会过去,也知道经济最终会复苏。

但每当身处当前的危机或不确定时期时,你无从知晓这些。你不知道它何时结束,不知道会以何种方式结束,甚至有些人怀疑它是否会真正终结。

正因如此,即便我认为当前经历的动荡相比以往的大波动阶段,其不确定性和严重性都相对较低。但似乎很多人并不这么想,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。

因此,每一次危机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,而共同点则是那种再也看不清未来的感觉。这种感觉会让人陷入疯狂,变成政治狂热者,促使他们做出糟糕的投资决策,历来如此。

我还要说,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,99%的优秀投资策略就是按兵不动。

投资的大部分内容其实就是什么也不做——不交易、不抛售,只是让你的资金静静存放,期待它在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间逐渐增长。这就是优秀投资策略的 99%。而那剩下的 1%,则取决于当世界陷入疯狂时你如何应对。而眼下,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时刻——当市场在一周内暴跌 20%的时候。

这是那些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的时期之一。

很多人会将投资决策与政治信仰混为一谈,99%的情况下,这都是一个错误——如果你通过部落信仰的视角来做决定,就不可能做出好的投资决策,无论这些信念可能是什么。

拿破仑对军事天才的定义是:「能在周围所有人都失去理智时,依然能保持平常心行事的人。」

我要再重复一遍,因为这句话实在精妙绝伦。

军事天才就是能在周围所有人都失去理智时,依然能保持平常心行事的人。

投资亦是同理,要成为长期优秀的投资者,你无需做出大量天才决策。只需在众人纷纷犯错时保持平常水准即可。通盘无妙手,但是赢了。

当前我们经历的关税时期与过往经济动荡时期(如新冠疫情、雷曼兄弟事件、9·11 和珍珠港事件)有明显不同——它可能随时终结。

也许下一小时,这些关税措施就可能被立即撤销。

即便不是即刻撤销,也可能通过法院或国会立法迅速终止这些政策。

显然新冠疫情时期不存在这种可能性——当时总统办公桌上没有「消除病毒」的按钮。

但现在,我们确实拥有这样的主动权。

因此,这次情况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可能以多快的速度结束,以及如果真的发生,其猛烈程度会如何。

股市的反弹几乎可以肯定会发生,即便存在一些永久性损害,因为全球贸易伙伴对我们的信任度已不如从前。这是一段独特的经济危机时期,因为只需一个开关的翻转、一笔签署或一条推文,一切就可能戛然而止。

而且我认为,我想不出还有哪次经济危机与之相似。显然,无论是 9/11 还是珍珠港事件,都没有可类比之处。

另外我想说的是:在每一次经济动荡和政治动荡的时期,人们都极易低估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。

当市场下行,当情况在你眼中每况愈下时,人们很容易线性外推,认为这种恶化将永无止境。而预见到反向作用力——人们的反应和股市估值走低所引发的逆向推动——则异常困难。

历史上每一次熊市都印证了,正是这些反向力量为下一轮牛市埋下种子,但当时几乎无人能预见这一点。

估值走低孕育着下一轮牛市的萌芽,人们对当前政治环境的不满正推动着变革。这些迹象总是难以察觉,但从未缺席。此时此刻,这样的力量正在各处涌动,为新一轮牛市奠定基础。

当然,我无从知晓这轮牛市何时启动——或许明天,或许六年后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这种转变始终在酝酿中,只是容易被忽视,导致人们陷入不必要的悲观情绪。就此结束这段偏离我常规写作与演讲主题的论述时……

最后我想说的是,我依然保持着前所未有的乐观态度,尤其是对长期前景。我一直倡导「理性乐观主义」的理念,即坚信:长期看,未来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、富足。

但同时也理性地认识到,通往那个未来的道路必将充满艰辛——多年前我就曾撰文阐述过这个观点,而在这个特殊时期里,或许这正是我始终坚持的信念。即便深知前路坎坷,我依然对长期未来抱持着极大的乐观。

如果还有其他疑问,或者想了解具体的企业邮局5858问题,预约>>>企业邮局5858咨询顾问,为你1v1咨询~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